微闻

标签: 电动车

  • 特斯拉超级充电网络:竞争分析与品牌扩展

    特斯拉超级充电网络:竞争分析与品牌扩展

    根据消费者报告的最新调查,特斯拉(Tesla)和Rivian( Rivian )构建的充电网络目前问题最少。在2024年3月至今年2月期间接受调查的1230名电动汽车车主中,仅有4%的人表示他们在特斯拉的超级充电网络上遇到过任何问题;5%的车主对使用Rivian的 电动冒险者网络(Adventure Network)也提出了抱怨。

    车主在壳牌(Shell)提供的Recharge充电网络体验最差,有48%的时间报告了问题。EVgo和Blink充电站也有较高的出故障率,分别有43%和41%的时间出现故障。在知名 charging station Electrify America和ChargePoint方面,车主遇到问题的比例分别为35%和24%。

    随后,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宣布,从明年起,旗下电动汽车将接入特斯拉超级充电网络,并将在该网络下运营多达1.2万个超级充电桩。这一举措虽有助于提高充电效率,但也引发了部分用户的不满,因其 Coulomb 补偿计划未能达到一致,导致部分充电桩的利用率较低。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Lectron因适配器插销故障召回了约1600台设备,并表示问题已在2024年4月得到解决。特斯拉超级充电站的安装和维护工作也在逐步推进中。

    此外,大众汽车(Volkswagen)、Stellantis(菲亚特克莱斯勒)以及沃尔沃等品牌也与特斯拉达成了充电网络接入协议,特别是在北美市场,福特、通用汽车、Rivian等特斯拉竞争对手的品牌也在积极拓展与特斯拉充电网络的协作关系。

  • 比亚迪拟在德国建第三家欧洲工厂

    比亚迪考虑在德国建设其欧洲第三家工厂

    知情人士称,比亚迪正考虑在德国设立其在欧洲的第三家组装厂。此前德国作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和汽车市场,反对欧盟对中国产电动汽车征收关税。比亚迪执行副总裁李柯本月上旬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比亚迪正考虑在未来两年内建立第三家工厂来服务欧洲市场,但她并未透露具体地点。比亚迪目前正在匈牙利和土耳其建设两家工厂。德国是比亚迪的首选,尽管比亚迪内部对德国的选址存有疑虑,因为德​​国劳动力成本高、能源成本高、生产效率低、灵活性低。目前比亚迪尚未做出最终决定。比亚迪之所以考虑在西欧设立第三家工厂,是希望作为当地制造商在欧洲客户中建立品牌认知度和接受度。

    —— 路透社

  • 特斯拉在德国市场销量下降76%

    特斯拉2月德国销量暴跌76% 售出1429辆

    特斯拉公司上月在德国市场的销量下跌了超过四分之三,而这可能和其CEO埃隆·马斯克频繁对欧洲政治发表言论有关。德国联邦汽车运输管理局周二公布的数据显示,特斯拉二月销量暴跌76%,仅售出1429辆新车。而德国整体电动车市场则表现强劲,当月注册量同比增长30.8%,至35949辆。今年前两个月,特斯拉在德国和法国的销量分别下降了71% 和 44%,这两个国家是欧盟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特斯拉在英国市场的表现则较为亮眼。英国去年取代德国成为欧洲最大电动汽车市场,今年前两个月特斯拉在当地的注册量增长11%,主要得益于2月的强劲增长。

    —— 财联社

  • 比亚迪与特斯拉共同对抗燃油汽车

    比亚迪承诺与特斯拉携手对抗燃油汽车

    比亚迪承诺与竞争对手特斯拉携手对抗燃油汽车,同时坚称北京方面对待外国企业比西方国家 “更加开放”。比亚迪执行副总裁李柯说:“我们共同的敌人是内燃机汽车。我们需要共同努力让这个行业改变。”李柯在伦敦的比亚迪展厅发表讲话时表示:“中国政府更加开放,所以这方面可能有很多误会。”中国汽车市场是创新的家园,并敦促外国企业来中国。“政府会支持你们,配合你们,让任何技术成为现实。”李柯证实比亚迪没有在美国推出电动汽车的计划。尚未决定是否在墨西哥建厂。在谈到中国从燃油车向电动车的转型时她说:“为什么人们仍然选择电动汽车?因为它更好、更智能……而且质量更高。”

    —— 英国金融时报

  • 特斯拉电动车欧洲销量持续下降

    特斯拉电动车上个月在欧洲销量暴跌45%

    特斯拉上个月在欧洲的销量暴跌了45%,而竞争对手汽车制造商则看到了电动汽车需求的激增。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数据显示,马斯克领导的特斯拉一月份仅注册了9945辆汽车,较去年同期的18161辆下降45%。而欧洲整体电动汽车销量激增37%,德国和英国增长最快。特斯拉目前正忙于改造其最畅销车型Model Y SUV的生产线,还需要应对马斯克在全球政界日益两极化的个人形象。特斯拉上个月在德国的新车注册量仅为1277辆,创下2021年7月以来单月最低。法国注册量暴跌63%,创下2022年8月以来最差表现。

    —— 彭博社

  • 特斯拉计划入驻印度市场

    特斯拉在印度招聘员工 暗示进军当地市场

    特斯拉正在印度招募员工,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在CEO马斯克与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的美国会谈后,特斯拉计划很快进入印度市场。据周一领英页面上的广告显示,特斯拉正在为13个职位寻找候选人,包括面向客户的职位以及后端职位。其中至少五个职位设在孟买和德里,其中包括服务技术人员和各种咨询职位,而其余职位设在孟买,包括客户互动经理和交付运营专家等职位。特斯拉和印度关系多年来断断续续,特斯拉因担心高额进口关税而一直远离印度。印度本月初将价格超过四万美元汽车的基本关税税率从110%降至70%,先向美国递出橄榄枝。

    —— 彭博社

  • Toyota将在上海独资建电动车厂

    丰田品牌雷克萨斯将在上海独资建电动车厂

    2025年2月5日,丰田汽车公司与上海市政府就共同助力中国社会绿色低碳发展相关举措达成合作意向。丰田决定在上海市金山区成立LEXUS雷克萨斯纯电动汽车及电池的研发·生产公司,新公司将由丰田独资设立——这也是丰田汽车首次在中国独资建立并运营工厂。知情人士表示,目前该工厂还处于早期规划阶段,规划的初期年产能约10万辆,投资约50亿人民币。该知情人士进一步补充道,其中,电池制造的前期规划是使用丰田自己的技术,对旗下目前使用宁德时代、比亚迪电池的车型没有什么影响。

    —— 观察者网

  • 特斯拉推出新款ModelY

    特斯拉在美、欧、加拿大推出新款ModelY

    特斯拉周四在美国、加拿大和欧洲推出了其最畅销汽车 Model Y 的高价版,而在此之前数周,该车型已首次在中国发布。据这家电动汽车制造商的美国网站称,新款 Model Y 是一款长续航全轮驱动车型,在美国的售价为 59990 美元,比上一代车型 47990 美元的售价高出2 5%。新款车型配备了监管下的全自动驾驶软件,而之前的 Model Y 车型只需支付 8000 美元即可选装该软件。特斯拉将于 3 月份开始交付新车。特斯拉目前在美国上市了四个版本的 Model Y,其中新车的价格最高,甚至高于性能版车型。特斯拉称新款车型还重新设计了外观,升级了内部配置,续航里程也略有延长,达到 320 英里。

    —— 路透社

  • 哪吒汽车获约60亿元融资

    哪吒汽车获约60亿元融资,欠薪已补齐

    有消息人士称,哪吒汽车已获得约60亿元融资,但未透露融资具体币种。一位哪吒汽车员工表示,暂未听公司外宣融资一事,但其之前的欠薪也已于近期补齐,并且工资已经可以正常发放。另有消息人士指出,哪吒汽车本次融资有国资和宁德时代参与,但该消息暂未得到证实。同时,也有一些哪吒汽车员工称,哪吒汽车目前内部调整已大部分完毕,首要任务是融资保证内部正常运转,以及产线车辆生产及售后零部件的供应。对于直营店闭店一事,上述哪吒汽车内部员工称,与媒体报道一致,哪吒汽车在调整渠道体系,放弃直营店转而开设经销商门店。

    —— DoNews

  • 别被电动车的“光环”闪了眼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市场火得一塌糊涂,一时间,新品牌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仿佛隔壁邻居都能造车了。展厅里新车发布会的灯光闪烁、炫酷海报上的“智能科技”四个大字随处可见,感觉下一秒你就能坐在飞船上冲向宇宙了。不过,咱们先冷静一下,这些品牌是真有“料”,还是在用高明的包装割韭菜?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行业真相。

    国产电动车里,真正肯埋头苦干、搞技术研发的品牌可不多,比亚迪算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代表。毕竟人家不仅掌握了电池、电机、电控这“铁三角”技术,还能在产业链上游刃有余。而且,比亚迪的产品更新速度快得像给研发团队打了鸡血一样,稳稳地走在行业前列。但不是每个品牌都这样,小鹏、理想、蔚来这些“新势力”,虽然发布会很热闹,但很多核心部件还是靠供应商拼凑组装,更多是“代工车”拼成的华丽外壳。好比你点了一份“创意料理”,结果发现不过是罐头食材加点花哨摆盘,价格还贼贵!

    说到这,就得提提特斯拉这位“鲶鱼王”了。特斯拉不仅掌握了一大票关键技术专利,还大手一挥,在中国市场公开了不少专利技术。某种程度上,这甚至帮助国内厂商“入了门”。但问题来了,拿到配方不代表就能做出神仙料理,不少国产品牌更像是“拿着菜谱照着做”,缺少自主研发的能力。而特斯拉之所以能笑傲江湖,不仅因为产品够硬核,更因为它掌控了整个供应链闭环,别人追都追不上。

    再看看传统车企,别以为它们在新能源赛道上显得笨重,其实人家在燃油车领域可是老司机。几十年沉淀下来的技术可不是盖的,底盘调校、发动机性能这些老本行依旧是他们的杀手锏。虽然在智能化和电动车领域步子迈得慢了点,但底子厚啊,一出手往往稳准狠,不是靠堆配置和噱头的“组装派”能比的。

    然而,有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国内新能源汽车的产能已经严重过剩,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库存车堆积如山、被迫“强制报废”的情况。这些车在生产线上光鲜亮丽,下线后却落得无车可销的尴尬局面。问题出在哪里?答案很简单——市场需求撑不起过量的生产。再加上如今电动车定价普遍偏高,不少厂商为了制造“高端感”疯狂堆配置、喊口号,让车价虚高得离谱,最终导致供需严重失衡。眼看着新车越造越多、越卖越难,价格战已经在暗潮涌动。未来,新能源汽车的价格很可能一路“跳水”,那些曾经被高价买回家的“科技座驾”,有一天也许只值一台二手燃油车的钱。

    可惜,营销是个神奇的东西,有的国产品牌特别擅长用情感牌,把一辆车包装成“国货之光”。只要广告片音乐一起,字幕上一句“为中国制造骄傲”,眼泪都要掉下来了。不少人心甘情愿掏腰包,还觉得自己在“为国争光”。支持国货没错,但问题是,买车是大事,别被情怀冲昏了头脑。要是因为几句广告词就盲目追捧,那可真是厂家笑得合不拢嘴,而你买回来只能“真香”中夹杂着点心酸。

    说到底,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靠的是脚踏实地的技术创新,而不是一场场“视觉盛宴”式的发布会。作为消费者,我们也要擦亮眼睛,看清楚什么是“真科技”,什么是“伪创新”。市场上那些光鲜亮丽的车型未必真的有硬实力支撑,别被包装得像明星一样的“国货之光”晃花了眼。毕竟,真正优秀的东西,不是靠喊出来的,而是靠实力打出来的。选车这件事,理性一点,别让钱包替情绪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