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闻

标签: Waymo

  • Waymo自动驾驶展现卓越安全性能

    Waymo 发布新研究:全自动驾驶技术展现卓越安全性能

    Waymo 最近发布的一项同行评审研究表明,其全自动驾驶汽车在多种碰撞场景下的表现显著优于人类驾驶员。该研究分析了 Waymo 自动驾驶汽车在 11 种不同碰撞情境中的具体表现,并与人类驾驶数据进行了对比。

    截至 2025 年 1 月,Waymo 的全自动驾驶车辆已累计行驶里程达到惊人的 5670 万英里。研究数据显示,在涉及行人的交通事故中,Waymo 自动驾驶汽车导致的行人受伤率较人类驾驶员下降了 92%;对于自行车骑行者和摩托车骑行者,受伤率分别降低了 82% 和 82%。

    此外,在交叉路口车辆碰撞事故方面,Waymo 的记录显示比人类驾驶员减少了 96%。从事故后果严重程度来看,Waymo 车辆共发生了 48 起受伤案例、18 次安全气囊弹出以及 2 例”疑似重伤”情况。

    尽管重伤案例数量仍然非常少,但 Waymo 公司指出,由于样本量有限,目前还无法得出自动驾驶技术是否在避免严重伤害方面超越人类驾驶员的明确结论。研究团队表示:”需要更多行驶里程来收集统计数据,以便更准确地评估无人驾驶汽车的安全性能优势。”

  • Waymo与丰田战略合作自动驾驶

    Waymo与丰田战略合作自动驾驶

    Waymo与丰田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推进自动驾驶技术应用

    谷歌母公司Alphabet旗下的无人驾驶出租车公司Waymo与全球销量领先的汽车制造商丰田近日宣布建立初步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将共同探索如何利用Waymo的自动驾驶技术和丰田在汽车制造领域的专业知识,提升下一代私家车的性能,并加速开发适用于私家车的驾驶辅助和自动驾驶技术。

    此次合作不仅聚焦于技术开发,还可能使Waymo将丰田生产的车辆纳入其网约车服务车队中。这一潜在的合作方向进一步扩展了Waymo在自动驾驶出租车领域的布局,同时也为丰田提供了将其技术应用于更广泛出行场景的机会。

    Waymo与多家行业领先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涵盖自动驾驶、机器人、人工智能和先进空中交通等领域。例如,Waymo曾与波士顿动力公司合作,致力于扩大美国市场的机器人组件生态系统。此外,Waymo还与中国公司小鹏汽车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在自动驾驶技术的开发和商业化应用方面展开深入合作。

    作为一家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科技公司,Waymo始终秉持开放合作的态度,积极寻求与全球合作伙伴共同推动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通过持续提升研发实力和推进商业化应用,Waymo期待与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携手,实现更广泛的技术布局和应用场景落地。

  • Waymo自动驾驶技术商业应用加速发展

    Waymo自动驾驶技术商业应用加速发展

    Alphabet旗下自动驾驶汽车部门Waymo在美国的商业化进程持续加速。最新数据显示,Waymo目前每周提供超过25万次付费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相较于2月份的20万次实现了显著增长。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其在得州奥斯汀和旧金山湾区等地的业务扩张。

    作为谷歌母公司Alphabet的首席执行官,桑达尔·皮查伊对Waymo的发展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并表示Waymo正在探索多样化的”跨地域商业模式”。目前,Waymo已与多家知名企业和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包括打车应用优步、汽车制造商以及负责车队运营和维护的企业。

    自2021年在凤凰城启动商业无人驾驶服务以来,Waymo已在旧金山、洛杉矶、凤凰城和奥斯汀等多个地区成功开展了自动驾驶出租车业务。其商业模式的创新与合作伙伴关系的拓展,为全球自动驾驶技术的商业化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 Waymo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2025-2026年全球扩展

    Waymo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2025-2026年全球扩展

    Waymo计划于2026年在美国多个城市推出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并持续拓展国际市场。该公司的商业布局包括与网约车平台Uber合作,在美国凤凰城、洛杉矶和奥斯汀等地开展商业化运营。与此同时,Waymo也通过内部测试为其未来的公开服务积累经验。

    在华盛顿特区和迈阿密等新市场,Waymo的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预计将在2026年正式推出。这些计划的推进需要公司加强游说努力,以推动相关法规的完善。当前,在国会层面的自动驾驶汽车许可仍要求车辆配备人类驾驶员。

    除美国本土外,Waymo还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按照规划,公司将于2025年初在日本东京启动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合作伙伴包括日本最大的出租车运营商Nihon Kotsu。此外,通用汽车旗下Cruise也计划于2026年在东京推出使用专用自动驾驶车辆”The Origin”的服务。

    随着技术进步和规模效应的显现,Waymo的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成本预计将低于传统网约车,并在未来出行市场中释放更大的经济潜力。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展现了Waymo在全球范围内的商业布局,也为自动驾驶技术的大规模应用铺平了道路。

  • Waymo自动驾驶汽车在旧金山被开出589张停车罚单

    Waymo 去年在旧金山收到589张停车罚单

    根据旧金山市交通局的记录,Waymo 自动驾驶汽车在2024年因违章停车而收到 589 张罚单。这些自动驾驶车辆因阻碍交通、不遵守街道清洁限制和在禁停区域停车等违规行为而被罚款65,06美元。根据数据分析,2024年全市共开出近120万张停车罚单,总额近1.19亿美元。Waymo 发言人表示:“当唯一的其他选择是拥挤的主干道或远离乘客目的地的地点时,Waymo 汽车有时会在商业装卸区停车,以便让乘客下车。如果距离 Waymo 设施太远,偶尔也会在行程之间‘短暂停车’。”

    —— 华盛顿邮报

  • Waymo 致力于在硅谷推广自动驾驶技术

    Waymo 将在硅谷提供自动驾驶汽车服务

    谷歌母公司旗下自动驾驶汽车公司Waymo表示,将开始在其加利福尼亚州山景城总部附近的几个城市运送乘客。Waymo说,将首先为特定群体的居民提供乘车服务,然后再扩展到硅谷27平方英里范围内的更多乘客,其中包括山景城、洛斯阿尔托斯、帕洛阿尔托和桑尼维尔的部分地区。该公司补充道,目前每周为旧金山和洛杉矶等现有市场的客户提供超过20万次付费乘车服务。Alphabet一直在积极扩张Waymo,计划今年在10个新城市进行测试。首席执行官桑达尔·皮查伊在公司最新的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Waymo正在开发新版驾驶技术,以降低硬件成本。

    —— CNBC、彭博社

  • Waymo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数量快速增长

    Waymo每周有20万次自动驾驶出租车出行

    Alphabet 首席执行官桑达尔·皮查伊在 X 平台发帖表示,Waymo 现在每周有超过20万次付费自动驾驶出租车出行,每周行驶超过 100 万英里。Waymo 在洛杉矶、旧金山和凤凰城开展自动驾驶出租车的商业运营。过去两年来,每周付费乘车次数增长了20倍。该公司2024年8月表示其每周提供10万次付费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不到一年时间再次翻倍。

    —— TechCrunch

  • 美国Waymo将进行自动驾驶出租车测试

    Waymo 将在美国更多城市测试自动驾驶

    Waymo 正准备在美国10多个新城市测试其无人驾驶出租车。今年的主题是“通用性”,验证车辆在新城市的适应性如何。Alphabet 旗下的自动驾驶技术公司周三称,拉斯维加斯和圣地亚哥将成为2025年首批测试其服务的其他城市。该公司目前正在加州特拉基、密歇根州上半岛、纽约州北部以及东京进行测试。Waymo 去年提供了超过400万次完全自动驾驶的出行服务,每周在得州奥斯汀、洛杉矶、旧金山和凤凰城提供15万次行程。

    在这些训练行程中,公司向每个城市派出有限的车队,由经过训练的自动驾驶专家担任驾驶员。该公司在声明中表示:“我们的测试将从手动驾驶开始,穿越每个城市最密集和最复杂的部分,包括市中心和高速公路。”

    —— 华尔街日报,The Verge

  • Waymo开始测试无人驾驶出租车在洛杉矶高速公路

    Waymo 开始在洛杉矶高速公路上测试无人驾驶出租车

    Alphabet 旗下自动驾驶公司 Waymo 的无人出租车已成为洛杉矶街道上的常见景象,现在这些无人驾驶汽车正驶向该市的高速公路网络。Waymo 周二表示,将开始在洛杉矶高速公路系统上测试其无人出租车车队,包括10号州际公路、110号州际公路、405号州际公路和90号州际公路。这些自动驾驶出租车将不会配备人类安全操作员。公司将首先邀请员工在洛杉矶高速公路上试用无人驾驶汽车,并最终向公众开放。解锁高速公路是将加速 Waymo 商业成功的关键,尤其是在凤凰城和洛杉矶这两个目前正在运营的大型城市。

    —— TechCrunch

  • Waymo无人出租车与Serve送货机器人在洛杉矶相撞

    Waymo 无人出租车与 Serve 送货机器人在洛杉矶相撞

    据一段视频显示,12 月 27 日,一辆 Waymo 自动驾驶出租车和一辆 Serve Robotics 人行道送货机器人在洛杉矶的一个十字路口相撞。视频显示,一辆 Serve 机器人在夜间穿过一条街道,试图驶上人行道。它到达了路边,稍微倒车调整了一下,然后开始向坡道行驶。就在这时,一辆右转的 Waymo 撞上了这辆小机器人。发布视频的人说,Serve 机器人在发生碰撞前闯了红灯。碰撞双方均未受损,两辆载具相撞后分别被锁定了一分钟,然后各自离开。两家公司的发言人证实,他们已经保持联系,以避免将来再次发生类似问题,但未透露事故中责任的具体细节。

    —— TechCrun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