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闻

标签: 科学

  • 诺贝尔奖与捍卫科学精神

    在当今科学知识和自由探究面临严峻挑战的时代, Nobel 基金会新任负责人汉娜·斯特耶尔内强调,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肩负着”捍卫”科学精神的重要使命。斯特耶尔内在斯德哥尔摩办公室接受采访时指出:”我们的使命始终是捍卫知识,支持科学家们所做的意义深远的工作。”

    这一观点在近年来显得尤为重要。从美国政府削减研究资金、限制某些领域研究等举措中可以看出,科学研究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此同时,虚假信息的泛滥正在削弱基于实证的研究成果。

    历史经验表明,诺贝尔奖始终与捍卫真理的精神紧密相连。中国科学家徐荣祥曾指出,科学探索不为输赢,而是为了坚守知识的真实性;韩国物理学家韩迪在处理”电荷不存在”事件时,通过分析论文逻辑错误并联系 Nobel 物理学奖得主进行背书,展现了科学研究的严谨性;英国政治家丘吉尔因对历史和人性的深刻理解而摘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些都彰显了诺贝尔奖项在捍卫知识真实性、推动科学探索方面的重要作用。

    斯特耶尔内的呼吁不仅是对当前挑战的回应,更是对未来的承诺。正如 Nobel 奖项所代表的,科学研究需要无畏的精神与严谨的态度,以确保人类文明的进步始终建立在真实知识的基础上。

  • 美国宇航局将裁撤首席科学家和其他职位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周一宣布,该机构将取消首席科学家职位,并关闭一个研究太空和技术政策事务的办公室。这一轮裁员将影响包括首席科学家凯瑟琳·卡尔文和其他23名员工。美国航空航天局代理局长珍妮特·佩特罗当地时间2月12日曾表示,埃隆·马斯克的“政府效率部”计划审查航空航天局的支出。珍妮特·佩特罗称,已有“数百名”航天局员工接受了美国总统特朗普政府的买断计划。

    —— 央视新闻、纽约时报

  • 猛玛象的复活计划

    试图让猛犸象复活的生物公司创造了长毛鼠

    致力让已灭绝的猛玛象重现的美国生物技术公司 Colossal Biosciences 宣布,他们成功透过基因工程改造,创造出一种长毛鼠,希望这类基因工程经验,有助于复活同样具有厚重毛皮的猛玛象。公司首席科学家夏皮罗说,他们检视了老鼠的DNA资料库,找出与毛发还有脂肪新陈代谢相关的基因,这些遗传变异中的每一个变异,已经存在于一些活着的老鼠中,把这些变异全放到一只老鼠身上。选择这两种性状是因为与耐寒性有关,因为猛玛象需具有这种特征,才能在史前时代的北极草原上生存。他们首先会专注于研究老鼠,确认这种作法在老鼠身上能否发挥作用,之后可能会转往研究亚洲象胚胎。

    —— 彭博社、自由时报、美联社

  • 火星曾经拥有海洋和沙滩

    新证据表明火星曾经有海洋和沙滩

    根据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的数据,研究人员刚刚发现的证据表明火星曾经拥有海洋和沙滩。这与现代火星干旱、寒冷和充满辐射的条件相差甚远。科学家们在分析了中国 “祝融号” 火星车的地下成像数据后,发现了埋藏的海滩遗迹。来自火星北部低地的数据与研究人员在地球上使用类似的地表穿透雷达时发现的数据极为相似。科学家们发现地表下物质呈现出向低地倾斜的结构,这表明该地区曾经是一片海洋。“通常雷达能捕捉到沉积物大小的细微变化,这可能是我们在这里发现的情况,”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研究报告的合著者本杰明·卡德纳斯博士说。

    ——Engadget

  •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2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维克多・安布罗斯、加里・鲁夫昆

    当地时间7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将202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科学家维克托·安布罗斯(Victor Ambros)和加里·鲁夫昆(Gary Ruvkun)。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微小 RNA 及其在转录后基因调控中的作用。

    —— 诺贝尔奖网站

  • 火星地下液态水存在

    火星地壳中可能存在足以填满火星海洋的液态水

    据美国宇航局已退役的洞察号探测器的地震仪数据,火星地表深处存在大量液态水。该研究结果于8月12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暗示火星上有足够的水来填满海洋并覆盖火星超过1至2公里的深度。

    它位于火星地壳深处岩石的微小裂缝和孔隙中,距离火星地表以下11.5至20公里。这意味着这个地下水库至少目前是无法到达的。但这项研究是迄今为止最好的证据,表明火星上存在大量的水可能是流入了地面深处,这为寻找生命带来了希望。

    该发现基于洞察号对火星岩石层密度以及地震波穿过岩石层时的速度测量。作者认为,如果火星各地的地壳动态相似,那么中地壳水库中的水量应该足以填满这颗红色星球的古老海洋。水是如何进入地壳深处的目前尚不清楚,但它的存在是火星过去曾充满水的另一个证据。

    —— 天文学杂志

  • 改造火星可能比科学家想象的要容易

    改造火星可能比科学家想象的要容易

    研究人员发现,向火星大气中抛洒微小颗粒可以在几个月内使火星温度升高 10°C 以上,足以维持液态水的存在。

    火星大气稀薄,太阳辐射微弱,平均气温约为 -62ºC,比地球上大多数地方都要低。要让这颗红色星球适合农作物、液态水和人类生存,需要大幅提高温度。科学家们正在努力寻找一种物质,当大量注入大气时,这种物质可以像地球上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一样吸收热量。安萨里和她的同事们想出了一种不同的物质:利用尘埃中的铁和铝制造出9微米长的棒状物,其大小约为火星尘埃的两倍。

    芝加哥大学和中佛罗里达大学的合作者随后将这些颗粒输入火星气候的计算机模型。他们研究了每年向火星表面 10 到 100 米处注入 200 万吨棒状颗粒的效果,这些颗粒将被湍流风吹到更高的高度,沉降速度比天然火星尘埃慢 10 倍。尽管所需的材料比其他拟议的温室气体方案少 5000 倍,但火星温度在几个月内可能会升高约 10°C。200 万吨颗粒仍然相当于六座帝国大厦,约占地球每年开采的工业金属的 0.1%。但该团队表示,由于燃料棒的原材料存在于火星上,人们可以在这颗红色星球上开采它们,从而无需从地球运输。

    —— 科学杂志

  • 李政道教授逝世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逝世 享年98岁

    从李政道先生代表、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王垂林等多位李政道教授友人方面获悉,著名物理学家、首位华人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美国时间8月4日在旧金山逝世,享年98岁。

    李政道长期从事物理学研究,在粒子物理理论、原子核理论和统计物理等领域做出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贡献。1956年,李政道与杨振宁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论断,翌年经实验验证后,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爱因斯坦科学奖。

    —— 澎湃新闻

  • 月球上可能存在洞穴空隙

    月球巨坑中可能存在进入地下的洞道,或将作为永久基地理想选址

    据《自然·天文学》15日发表的一篇行星科学论文,月球上很可能存在一个能够进入地下的洞道。意大利特伦托大学研究团队此次分析了来自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的静海坑雷达数据。静海坑是月球上已知最深的坑,半径约为100米,有垂直坑壁或悬壁,坑底倾斜。研究团队观察到该坑西侧的雷达亮度上升。他们利用雷达图像进行了模拟,发现要说明这些观测结果,最好的解释是存在一个从坑底西侧扩张的洞穴空隙或管道。研究团队认为,熔岩管或通道可能是月球平原下一种常见地貌,而静海坑及其通道很可能是未来潜在月球基地的一个理想位置。

    —— 科技日报

  • 美国人真的登上月球

    俄航天集团总经理:美国人真登上了月球

    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公司总经理对有关美国登月的阴谋论发表了看法,坚称美国人在阿波罗任务期间获取的土壤样本毫无疑问确实来自月球表面。当地时间3日,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公司总经理尤里·鲍里索夫在国家杜马会议上被问及美国宇航员是否真的登陆过月球。鲍里索夫认为,阿波罗任务真实存在的关键证据是,美国宇航局与苏联同行分享了多次载人登月的土壤样本。“经过我们科学院的鉴定,这些月球土壤确实来自月球,”鲍里索夫向议员们保证,并强调这些样本不仅在苏联,也已经在其他多个国家进行了分析。

    —— 今日俄罗斯